|
|
|
海上油气产业成挪威引资主力 |
|
[ 来源:中国联合商报 更新时间:2010/4/10 ] |
|
阳春三月,正是第七轮中挪自贸区谈判拉开帷幕之时。 2009年,世界经济下滑,国际市场需求严重萎缩,即使是危机前被称作全球最为富裕的“北欧四国”之一的挪威也不能独善其身。为应对金融危机,挪威政府先后出动了降息、货币安排、设立债务基金等一系列挽救经济的组合拳,使得自身金融市场稳定,经济企稳回升。鉴于自身经济转好的带动,挪威对华贸易额也水涨船高。据中国海关统计,2009年,中挪进出口总额为57.3亿美元,同比增长21.8%! “挪威海上油气产业是其经济的命脉。迄今,挪威已形成完整的油气产业链。2009年,中海油公司与挪威国家石油公司在墨西哥湾四个区块达成合作,实现了我国进军墨西哥湾。我国企业可以在设备技术引进、人员培训、投资并购、区块开发合作等方面与挪威公司探讨合作,前景比较广阔。”中国驻挪威王国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周萍向《中国联合商报》表示。 长期合作积淀 在中国“走出去”的国别选择中,小国挪威的异军突起不仅仅缘于传统欧美国家的衰败,更是因为其突出的贸易表现。根据挪威统计局的数据,即使是在挪威对主要贸易伙伴出口下降的2009年,挪威对华出口也以40%的增长速度一路飙升。 对于中国而言,一个北欧小国,为何拥有如此大的“爆发力”? 正所谓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周萍对此分析道:“在双边贸易方面,中国已成为挪威第七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三大进口来源地。在双向投资方面,早在1983年,挪威企业就已踏上中国的领土。” 记者通过两国相关统计部门获悉,截止到2009年6月,我国累计批准挪威投资总额为3.53亿美元,主要集中在石油化工、冶金、医药、船舶设备、发电设备等。有往必有来,我国在挪威的企业业务也已渗透到通讯设备、市场推广、海上石油平台、航运等领域。华为技术、中兴通讯、中海油服公司、中远北欧有限公司都是其中的成功典范。 事实上,中国企业之所以选择挪威,首先是看中了其与众不同的经济优势。对于该问题,周萍又做了细节性的补充: 首先,挪威经济发达,国民富裕程度较高。2009年,挪威人均GDP超过9万美元。良好的经济基础为外商成功营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其次,优势行业突出。“挪威的经济门类并不齐全,但具有其独特的优势和特色。”周萍表示。她认为,优势行业在挪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其中包括能源业、航运业、海洋工程、冶金化工、渔业等。挪威国家石油公司以及挪威电信都是以上行业中成长起来的国际龙头企业。 除了以上两点,创新能力较强、资源丰富,倡导自由贸易,以及基础设施和商业环境良好都是外商青睐挪威的原因之所在。 行业优势凸显 当中挪自贸区第六轮谈判在挪威城市奥斯陆结束时,有关中挪实行技术性贸易壁垒、贸易救济、投资、服务贸易、知识产权等议题得以探讨,双方的投资经贸进入了新一轮的合作阶段。与中国相比,无论是人口数量还是经济总量,挪威都不具有优势,但是在油气、渔业、海事、环保、通信等众多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技术水平。据周萍分析,深挖以上领域的合作潜力,中国企业将更容易地与挪威企业达成良好的合作伙伴关系。 挪威油气资源总储量为相当于132亿吨标准立方米油当量,其中已开发48亿吨,已探明52亿吨,还有约32亿吨未探明,分别为36%、39%和25%。油气贮量世界排名第18位。作为世界第11大油气生产国,挪威的原油及天然气出口量皆位于世界前列。对于该领域的投资优势,周萍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大批先进的海洋油气勘探公司支持挪威油气业的发展,如挪威全球地质服务公司、挪威石油地质服务公司等;其次,在深海作业领域,挪威具有技术专长;另外,挪威拥有长距离海洋天然气运输技术,加上在处理油气田火警、油气渗漏方面具有先进的管理和控制措施,可以实现在开发海洋油气的同时,有效地协调与渔业捕捞之间的关系,实现海洋收益最大化。“挪威有300多家公司从事海上油气开发,相关领域技术居世界领先水平。我国企业可以在设备技术引进、人员培训、投资并购、区块开发合作等方面与挪威公司探讨合作,前景比较广阔。”周萍表示。 渔业作为中挪两国具有合作前景的第二大产业,正是得益于挪威长达83281公里的海岸线。除了良好的自然条件,挪威企业的科技创新力度的加大,为养殖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各国都在采取措施减少碳排放的当下,挪威政府和企业正力推碳捕获和储藏计划。开发二氧化碳捕获技术,通过应用该项技术不仅有利于环保,减少大气中的温室气体,而且可提高海洋油气田的开采率。该项技术正在发展中,有望在全球推广的同时,为挪威带来巨大商机。涉及该计划的项目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将天然气中二氧化碳分离,重新注入海床贮藏;另一种方式是将使用天然气或煤炭的发电厂排出的二氧化碳进行分离后注入深海贮藏。
|
|
|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