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白猫黑猫论成为改革开放思想理论标志
[ 来源:中国经济网    更新时间:2008/12/12   ]

  一句民间谚语与一个改革口号

  邓小平的“白猫黑猫”论,最早出现要回溯至上世纪60年代。

  四川农村有一句俗语:“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天府之国,田多粮多,鼠多猫亦多。农人养猫,为的是灭鼠护粮。所以,黄猫也罢,黑猫也罢,只要能捉住老鼠,就是好猫。邓小平的同乡和战友刘伯承,每逢大战在即,经常脱口而出的就是这句话。邓小平作为刘伯承的老战友兼同乡,对于刘帅常说的这句家乡话,自然十分理解,他将其从军事领域引入到整个社会领域。

  1962年,一些农村地区为了应对饥荒和自然灾害,自发产生了包产到户、责任田等各种各样的生产形式。这些变化,在党内引起较大争论。

  1962年7月2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开会讨论“包产到户”问题。1962年7月7日,邓小平接见出席共青团三届七中全会全体同志时,谈到了农业生产管理政策的调整问题,他引用刘伯承经常说起的四川谚语:“不管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来表述他对恢复农业生产和包产到户的看法。他说:“生产关系究竟以什么形式为最好,恐怕要采取这样一种态度,就是哪种形式在哪个地方能够比较容易比较快地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就采取哪种形式;群众愿意采取哪种形式,就应该采取哪种形式,不合法的使它合法起来……‘黄猫、黑猫,只要捉住老鼠就是好猫’。” (见《怎样恢复农业生产》,《邓小平选集》第1卷)

  这是邓小平最早在正式场合阐述“白猫黑猫”论这一重要观点,并第一次公之于众。后来讹传为:“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黑猫黑猫”这个比喻却被指责为“唯生产力论”,遭到批判。

  “白猫黑猫”论登上美国《时代》周刊

  邓小平认为,搞理论争论,就会贻误时机,错过发展机遇。空洞的争论无济于事,真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应该大胆地实践,大胆地试,先不要下结论,干了再说。邓小平这句“不管黑猫白猫,捉到老鼠就是好猫”,风趣幽默、释理简明的话语把改革面临诸多复杂问题化繁为简,不啻给了社会思维的一副清醒剂。

 

[1] [2]  下一页

 上一篇文章: 索马里海盗今年可能已收到赎金1.2亿美元
 下一篇文章: 失业保险制度全面改革方案已提交决策层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