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气大省四川今年缺口达30亿立方米
[ 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更新时间:2009/12/9   ]

  “气化全川”:环保遭遇“气短”
  作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决策的重要保证之一,四川省政府早在“十五”期间就确定使天然气的使用普及率从65%提高到80%,从而实现“气化全川”的初步目标。而且将天然气气化工作纳入了“民生工程”,省政府对各级政府实行目标考核,还对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进行检查。
  按照规划,65个丘陵县全县规划用气的乡镇通气率达70%以上,县级城市居民用户气化率达80%以上;32个盆周山地县全县规划的乡镇通气率达60%以上,县级城市居民用户气化率达75%以上。
  “‘气化全川’实施的背景是1998、1999年在四川天然气产量刚刚上了个台阶的时候,由于上的比较猛,中石油要扩大市场,正好和四川省政府提出的优化大气环境的‘气化全川’措施相吻合。当时全省提出有条件的县城居民生活燃料‘煤改气’,城市出租车、公交车‘油改气’,风景名胜区的锅炉全部改造成天然气。”李明騄介绍说。
  盛毅指出,省政府提出“气化全川”的方针是对的,不是所有方面都用上气,主要是居民用气,以此代替煤炭和木柴的使用,从而改善和提高大气环境的质量。
  据陈明泉介绍,“30年前他刚来四川的时候,一个月都难得看到太阳,哪天看见太阳了能乐得跟什么似的。现在不一样了,几乎每隔几天就能看到太阳。因为整个成都市基本上不烧煤了,空气质量也变好了。”
  “随着产量的不断提升,天然气在四川的能源消费结构不断加大,这些年成都的阳光也逐渐多起来了,天更蓝了,水更绿了,说明空气质量在改善。而四川正处长江上游,国家提出保护长江上游的自然生态屏障,现在广泛使用天然气减少了树木的砍伐,就很好的实施了保护措施。”余焰对此也颇有同感。
  盛毅建议,“现在没气化到的主要是‘三州一市’和四川一些边沿地区,这些地区的问题主要在于居民居住很分散,气化有难度。但按环保的要求,应该尽量多用天然气,因为它是一种清洁能源,环境污染比较小,‘三州一市’应尽快实现气化。”
  “我们支持中海天然气公司在‘三州一市’发展天然气项目。在‘十一五’规划中,我们就提倡发展非管网天然气,实现山区气化。无论是鼓励民间投资也好,中石油、中石化投资也好,这些企业到‘三州一市’一些人口比较多的地区发展非管网天然气,通过压缩或者液化进去了,我们是鼓励和支持的。”李明騄明确表态。
  或许,正在为“找气”忙得“焦头烂额”的任文海们听到这些专家、官员的明确表态,心里多少会有少许安慰。
  中国有多少“底气”
  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处于发展初期,天然气的开发利用程度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美国《油气杂志》发表的年度统计,2007年,世界天然气占世界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为23.8%,而我国天然气占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仅为3.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天然气产量增长速度看,我国天然气产量增速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据统计,2000年—2007年,世界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仅为2.07%,我国天然气产量年均增速却高达12.32%。
  据统计,2000年以来,我国塔里木、鄂尔多斯、四川盆地及海域天然气勘探连续获得重大突破,一大批大中型气田相继被发现,2001年-2007年累计新增天然气可采储量1.74万亿立方米,相当于前50年的总和。
  我国天然气探明可采储量3.61万亿立方米,资源探明程度仅为16.39%,远低于石油资源探明程度36.18%。我国天然气资源分布很不均衡,集中分布在西部、中部和海域三大区。西部区天然气资源相当丰富,但远离东部经济中心。
  中部区以四川、鄂尔多斯两大盆地为主,天然气资源基础雄厚,勘探开发基础好,离经济中心较近,是近期中国天然气发展的基础和主战场。
  近年来,中部区天然气勘探形势喜人,特别是四川盆地相继发现了普光、龙岗等千亿吨级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大气田,产量逐年增长,为川气出川、川气东送奠定了资源基础。

 

上一页  [1] [2] [3] 

 上一篇文章: 萍乡市将购置40辆燃气公交车
 下一篇文章: 空巢老人等享受免费送燃气上门
顶部】【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最新信息
  中石油最大炼化项目事… 
  教育考试制度改革方案… 
  外交部回应核弹头数量… 
  神十本月中旬择机发射… 
  李克强应约同欧盟委员… 
  6000家机构承诺不接受… 
  广西将正式施行艾滋病… 
  北京人力社保局:建议… 
供应信息
求购信息
如果您需要我请点我... QQ:630654366
返回首页联系我们会员注册会员登录会员服务回到顶部
皖ICP备05013160号
网络实名:燃气表网 通用网址:燃气表网
服务电话:0551-3448670 传真:0551-3448670 手机:13966768269 E-mail:gmeter@126.com
(C)版权所有:燃气表网 网址:www.gmeter.cn  www.gmeter.com.cn

皖公网安备 3401110200013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