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转换工作中经常发现有些企业,用增加锅支架高度的办法,来片面地追求降低烟气中CO含量,而不是从灶具综合性能来考虑,以致于有些企业的灶具热效率离标准要求相差很远,仅有30%左右。
所谓热效率是指被加热物体实际吸收的热量与煤气燃烧产生热量的比值。针对热效率问题,我们发现除了受灶具结构直接影响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如选用锅的大小、形状、重量及锅的材料;锅内水的重量及水的开始温度和被加热后的终了温度;测定时的室内气象条件;锅底与燃烧器火孔的距离等。
同样的燃气测定同样的灶具,由于采用的锅、水量和水温不同,热效率值也会不同,甚至在冬天与夏天测得的热效率值也有差异。有的时候在检查时,不论热流量如何,只使用一种锅,还有的时候使用不同的锅,而是用一种蒸锅(蒸锅的直径上下不一样),或是较大的锅,因为灶具大部分热量是传给锅底的,传给侧壁的热量仅占15~25%,所以选用大锅测量的热效率值往往偏高,会造成误判。
另外,锅底与燃烧器火孔距离的大小要适当。如果距离太小,因二次空气不足产生不完全燃烧,就会压火,既浪费燃气,也污染室内空气。若距离太大,则热量不能有效地传到锅底,同样也浪费燃气,使热效率降低。最合适的距离是锅底稍低于火焰的顶部,即锅在火焰高度的三分之二处。在这个位置上,火焰强度最高,火力最旺,因而也最省燃气,热效率也会最高。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